当前位置:职场发展 > 长颈鹿语言

长颈鹿语言

  • 发布:2023-09-16 15:1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长颈鹿语言

        你明白,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,而是我想活出对你的爱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——马歇尔·卢森堡


       有一种美丽的语言叫做长颈鹿语言,又名非暴力沟通。之所以又称为“长颈鹿语言”,是因为长颈鹿在进食时能够把刺化为自身的营养,代表着沟通顺利进行,最终达成一致。但语言,往往是伤人的,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。我们随口说着,埋怨,指责别人的话,甚至发泄情绪,然而生活却一如既往的糟糕。

       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,我知道,我也应该学习语言这门艺术。

      “我相信,人天生热爱生命,乐于助人,可是究竟是什么,使我们难以体会心中的爱,以致互相伤害?”这样的思考,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。但是,如何改变我们暴力而伤人的沟通呢?


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:

1.观察: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,陈述事实,而不是判断或评估。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

评论这类表达经常出现:“总是”,“从不”,“每次”,“曾”,“经常”,“很少”

  • 你总是很忙。
  • 在需要他的时候,他从不出现。
  • 说到这里,她每次都是沉默。

2.感受:表达感受,比如受伤、喜悦、开心、气氛,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。

我们讲话:

     很多人是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,更多的是压抑的心灵。很强硬地坚决不说出来,但是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。

     ·区分感受和自我评论

    ·区分想法和感受。“我觉得”、“被抛弃”,“被打扰”、“不受重视”、“无人理睬”:表达想法

A、想法:我觉得他最近不关心我了。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觉得我被误解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觉得我被忽略了

B、感受:这周和他打电话的次数很少,我感到很难过。

     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。反之,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,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。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,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。


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。这样的暴力沟通方式,倾向于忽略人的感受和需要,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。我们应该纠正自己以下说话方式:

1.道德批判。

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。

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。

2.进行比较。

这一点,最典型的例子是隔壁家的孩子。

3.回避责任

“不得不”:我不得不打扫房间

“你让我”:你让我很难过

以爱之名义绑架别人,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。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,一位女士抱怨着,“每天不得不做饭,二十年来,累得跟条狗似的,但又不得不做。”

4.强人所难


听到不中听的话

当听到不中听的话(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),我们可能会有四种选择:

A、自责。

甲:我从没见过像你这样自私的人!

乙:哦,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,真是太自私了!

B、指责对方

甲:我从没见过像你这样自私的人!

乙:你没有权利这么说!我一直都在乎你的感受。你才自私!

C、了解感受和需求

D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

她伤心可能是因为他的体贴和支持

甲:你昨天没来令我很失望(因为你没来,导致了失望的感受。)

乙:你昨天没来,我很失望,因为我真的很想见你。(愿望没有满足,导致了失望的感受)

“我(感到).....因为我......”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。


我们乐于助人,帮助别人,是出于爱,而不是出于恐惧,内疚或者惭愧,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意识、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。才能成为“生活的主人”。不是天生就该逆来顺受的,尊重别人的需求,也要尊重自己的需求。

在恋爱里,很多人容易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爱人的需求。刚开始,彼此的关心都是自发的、发自内心的,相处起来惬意、融洽、美好。可一旦某一方的关心变成了爱情里的“例行公事”,换句话说,变成了男朋友(女朋友)应该做的事,而不是“我想”去关心。关系也会从某一刻开始陷入僵局。“例行公事”的那一方,会认为另一方变得贪婪,另一方会越来越缺乏安全感,开始迎合对方的需求,并闷闷不乐,不知从何解决。不再平等的感情,失衡的那一天终会来临。


3.需要:哪些需要(或价值、愿望)导致那样的感受

反方: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,我熨了所有的衬衣,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,准备了早饭、午饭和晚饭,拖了所有屋子的地,还买了东西......你是否可以.....?(很像辩护词,抱怨)

正方:我今天累坏了,晚上想休息。

直接说出需求,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更大。 

反方:你每次都爽约,每次都这样。怎么和你一起做一件简单的事,都那么难呢?

正方:你没有遵守约定,我真的很生气,因为我想和你一起旅行,留下我们美好的记忆。我希望和一次旅行,我们一起安排,一起计划。想到能和你旅行,我真的满心期待的。

4请求:为了改善生活,我的请求是什么

    A、提出具体,可实践的需求,不是空洞抽象的需求。

甲: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自己。

乙:我难道没有吗?我每天努力工作,加班加点,不就是为了让你过得体面,做自己吗?

甲:我知道你很辛苦,但是我想说的成为自己,不是你说的那样!

乙:那你所说的成为自己,是怎样的,我到底哪一点对不起你,阻碍你成为自己了

甲:我希望你给我自由,让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。

......(当未曾说到具体的需求,这样的争吵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)

甲(提出请求):我喜欢设计,我不想再在这个一成不变的岗位做下去,我已经做了大量准备了,我想换一份设计方面的工作。

.....(当然,提出具体的请求,不一定让问题得到解决,但至少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)

    B、明确谈话的目的

先生:我从未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!

太太:(不知所措)

先生:我从未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!(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望的反馈,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)

太太:列车行驶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。

先生:哎,我从未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!不知道何年何月到的了

太太:那你到底想我怎么样?下去推火车?!

(这位无理取闹的先生,和讲道理的太太,像不像生活中的你们。这段对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?这位先生究竟想听到什么呢?书中太太有另一个版本的回答:“你希望火车开得快一点,是担心误机吗?”)

       当我们觉得一段话,说的似乎越来越离谱时,不妨想想对方需要什么,找到这段对话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,表达越清楚,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。不要隐藏自己的想法,极少人能想到你真正需要什么,不妨大大方方地讲出来,努力去进行有效沟通。

    C、请求反馈

  请求反馈,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。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,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。

当对方给与反馈时,表达我们的感受。

如果对方不愿反馈,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。

 

相关文章

热门推荐